李叔同介绍(李叔同:生活中更好的生活方式)
作者:洞察安娜·贝苏
人生如夕阳,富贵如瓦上霜。
他出生在富贵人家。他的父亲是吉尼斯最富有的人。他含着金汤匙出生。
天资聪颖,精通音乐、绘画和戏剧,在中国文化史上被称为天才。
但在全盛时期,他转身逃入空门,被绿灯古佛陪伴。
他是李叔同。
这一生,李叔同过着放荡的繁华,过着奔放的生活,也面临着宋结局的无常。
看了他的人生大起大落,我发现,一个人更好的生活方式,就是前半生承受得起,后半生放下。
01
1880年,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。
我的父亲李是的进士。他在吏部担任官职,后辞职去父亲的企业做生意,生意越做越大。
在出生的那一天,有一只叼着松枝的喜鹊,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认为它是来自天堂的吉祥,李家的第三个儿子,它将是未来的力量支柱。
他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。
他天赋异禀,五岁读名诗、格言警句,六七岁学《昭明文选》,十一岁学四书。"十三岁时,他在家乡以篆刻和书法闻名."
然而,他的内心是痛苦的。
因为母亲出身卑微,他从小就习惯了富裕家庭的浮躁。他理解母亲的孤独,所以他想一个人在家养活母亲和自己的地位。
不幸的是,父亲在他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,失去了被祝福的母亲和儿子,生活每况愈下。
那时候,李家的兴旺似乎与他无关。
每次镖局送来一箱箱盐银,院子里都挤满了人,母亲只能带着年幼的儿子远远地看着。
他26岁的时候,母亲去世了。当把母亲的遗体从上海运回李家时,被告知“还是老规矩,出殡不许进家门”。
这对李叔同来说是最尴尬和痛苦的经历。
李叔同早就讨厌旧规则,他很生气,为他的母亲举行了西式葬礼。
一架钢琴,一个礼堂,一段悼词,他邀请了400名身着黑衣的人,庄严而从容,为母亲的最后一程送行。
母亲的去世,让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心理支撑,也让他认识到了人间的人情和因果报应的道理。
“人生如西山,富贵如瓦上霜。”
这是李叔同年轻时最深的感受,也是他一生的信念。
02
后来,这个出身压抑,科举失意的年轻人,一头扎进了革命大潮。
而是大喊:“大哥,中国,不改革就没法生存。”他支持的改革仅仅持续了短短百日,宣告失败。
因为怕被牵连,李家要求他搬出去。1898年10月,李叔同举家迁往上海。
在上海,李叔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。
在好友许的邀请下,住进了城南草堂——优优资源网,这里被称为《红楼梦》中大宅居住的地方。
当时与许、、蔡小祥、张等嫁入,并称为“天涯五友”。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经常在城南的草堂里讨论诗词歌赋。
然而很快,被视为大观园的南草堂就成了一座孤零零的驿站。
一是许夫人宋孟贤去世。大观园失去了女主人,天气有些下降。许抱着亡妻的棺材,几乎一夜之间变得秃顶。
后来时局动荡,爆发金融危机,好朋友徐化为乌有,投资了一百两银子炒股,还得把城南草堂抵押给英国人。
一天晚上,许站在门外向告别。“我家破产了。我想离开上海一段时间。不久后见…”
李叔同追了出去,看到的只是茫茫大雪。他独自在雪地里站了很久,然后返身在办公桌上写道:
亭外,古道旁,草青天蓝。
晚风吹柳笛,夕阳在山外。
天边,天涯,知心朋友半散,
一壶浊酒会让你开心。今晚不要离开梦寒。
短短的几句话,写下了世间所有的悲欢离合。
乱世,谁也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。
那时,母亲已不在人世,朋友四散,经历了繁华与繁华,看到了人生的悲哀。李叔同之一次让这个世界听天由命。
后来,李叔同在天津的老家破产了,他去了日本回国。经历了失业和就业,暂时定居杭州,在杭州师范学校教绘画和音乐。
那时,他经常和他的好朋友夏丏尊在湖心亭喝茶。偶尔想起往事,他总觉得踌躇满志。他的老朋友离得很远,很难再提起过去的事。
这时,夏丏尊用一句玩笑话把他叫醒:“我们这种人出家真好。”
此刻,李叔同想到了它。先是带着棉衣棉鞋和一些简单的物品去了虎跑山,实施了禁食计划。
后来,他写信给他的弟子刘质平:“我计划在几年之内成为山里的一名佛陀弟子……现在我已经相继完成了一切。”
当时,日本妻子还在等待一个脱胎换骨的他,但她万万没有想到,她等待的会是一场永别。
03
清晨的西湖,雾气蒙蒙,水面平静。他站在船上,佛与佛是水陆相隔。
日本的妻子雪子轻声叫了一声“童叔叔——”,眼泪早已打湿了衣服。
“童叔叔死了。你看到的是弘毅。”
“弘毅大师,请告诉我什么是爱?”
弘毅大师冷漠地回答道:“爱是同情。”
然后他转身走了,头也不回。
1918年,38岁的李叔同穿着一身海绿色的衣服,带着一些个人物品,在杭州虎跑寺出家。他的法定名字是“弘毅”。
他放下了,是真的完全放下了。
给母亲上坟后,他把自己所有的画、书法、石头等物品都给了朋友,所有的钱都寄给了在天津的家人和日本妻子,和他告别。
从此,世界上就没有李叔同了。
20多年过去了,弘毅师傅走遍世界各地,张西芒鞋和优优资源网经常自己带行李;他严守“午后不食”,生活异常艰辛。
夏丏尊,一个好朋友,后来和弘毅见了面。“破席子摊开了,里面有一床旧被子。卷起来的两三件衣服是枕头,这就是弘毅的行李。”
中午,夏丏尊为弘毅送去了快餐,但他不敢饱餐一顿。他只吃了两碗素菜和一碗米饭,但弘毅坚持要还一碗。
看似身心受尽折磨的弘毅心里很清楚。虽然告别了红尘,但他仍以入世之心,传道授业、弘法、济世。
黄灯卷,晨钟卷,晚鼓卷,几十年。
他发扬光大了失传700多年的南山律宗,最终成为律宗的第11任创始人。
他没有成名。有一次他去青岛讲法律,讲完了就关门谢客。市长设斋戒邀请他,他婉言谢绝,说“因为和尚只住在山谷里,不适合办佛事宴”。
一路走来,他有自己的坚持,不求名不求利,只求达成心愿,跨越他人,跨越自己。
佛家有言,“出谷,出树,返璞归真,人格圆满。”
在这一生中,人总是被各种欲望所迷惑,被各种感情所困。当他们拿起它时,他们感到悲伤,但放下后,他们有许多遗憾。
在人人喊打放弃生命的今天,谁能真正像弘一样顿悟,然后果断远离繁华?
也许,最深的感受是善变,更好的拥有是放下。
04
李叔同的一生是辉煌的,但他的背景是悲伤的。
然而,他依然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世界。
他在做音乐的时候,出版了《音乐杂志》,成为中国之一份音乐刊物。
他创作戏剧,创建刘春社,成为中国历史上之一个戏班。
他学习篆刻,成立施乐学会,撰写书法友谊资源网,成为民国最著名的书法家。
在艺术造诣上,他用了一生的时间,活出了很多人的几个人生。
他待人接物极其真诚敬业。
年轻时照顾母亲,中年时照顾家庭。李氏家族破产后,换了很多工作。每月工资到了,他会寄给两个家庭,维持老婆孩子的开销。
他对教学非常认真。“一个小时的课需要半天的准备;讲课的时候,每一分钟都控制得很牢,一分钟都不浪费。”
他爱他的学生。
得意门生丰子恺和领导大吵了一架。为了保住学生的未来,他试图乞求帮助。
刘质平,他最珍爱的徒弟,因为经济拮据而无法完成学业。他刚刚从105元的工资中存了20元来支付学费。
并说“这钱是给你的礼物,以后不用还了”,让徒弟安心学习。
正是李叔同对艺术的追求和待人接物的真诚,使得当时的文艺界人才辈出,如漫画家丰子恺、音乐天才刘质平、国画大师潘天寿……
他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短暂停留,发光发热,但一切尘埃落定后,他把一切都放下了。
于丹曾说,“人生红尘往事,意气风发,永不消散。
它们深深地镌刻在历史的深处,珍藏在后人的记忆中。
我们的前半生把它捡起来,后半生把它放下。"
生活中,买得起是一种能力,放得下是一种修养。
▽
1942年10月13日,62岁的弘毅大师在温岭疗养院的深夜房间里去世,留下了“悲喜交加”的字样。
短短四个字,也道出了他的一生。
为世俗的欲望而悲伤,却为内心的世界而快乐。
年轻的时候,他渴望爱情,满怀热情地追求理想,照顾家庭,站在领奖台上,承担了所有的使命。
中年以后,他什么都懂了,断绝了爱情,不肯离开这个世界。后半辈子,他靠着一盏孤灯和一双草鞋度过余生。
入世,全身心投入;当我出生的时候,我没有烦恼。
人生是一段艰难的旅程,你我都是过客,就像在不同的酒店走走停停,走走停停。
前半生,我买得起。我拾起的是希望和责任。后半辈子,我放下了名字,放下了坚持。
这是一个人更好的生活方式。